尊重别人的长处,在任何情况下都平等待人,才是首先高尚的人。
——(前苏联)苏霍姆林斯基
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张教师在教学中要擅于“因材施教”,注意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;要做到“有教无类”,追求受教育权的平等。《学记》更指出,教学要“导而弗牵,强而弗抑,开而弗达”。这些都是中国先人尊重学生的思想光辉。
在西方近现代教育发展史上,卢梭的“自然教育论”,爱尔维修的“智力平等说”,狄德罗的教育民主化与世俗化主张,以及裴斯泰洛齐的“和谐发展”思想,更是把对学生的尊重看成是教育成功的基本原则。
新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爱伦·凯反对压制学生的个性和施行体罚,倡导教育的民主和自由;蒙台梭利则更呼吁社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,爱护他们“纯清而又敏感的心灵”;伟大的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创立的“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学生”的思想,至今仍是我国教育学上的一个基本原则。
翻开这些中外教育史,我们可以看到,尊重受教育者,一直是中外教育家的共同目标和理想。近年来,更有人提出“向孩子学习”的概念。这种“尊重的教育”理念,在无形中指出了教师必须具备的人格素质——尊重自身、尊重教育、尊重学生!
教育的前提是尊重。人皆有自尊心,皆有人格尊严,处在成长期的学生的自尊心更是敏感与脆弱,更需要教师发自内心的呵护与爱惜,需要教师来自灵魂深处的尊重与信任,从而使学生能够在一种健康、自由、愉快的环境中接受教育、自觉学习。
当年,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学校任校长。
一天,陶行知在校园里看到男生王友正想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,他当即制止了他,并告诉他放学时到校长室等候。
放学后,陶行知来到校长室时,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好挨训了。
看到王友那戒慎戒恐而又叛逆不服的样子,陶行知并没有板起严肃的面孔,反而从兜里掏出了一块糖果,笑着递给王友,说:“这是奖励你的,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,而我却迟到了!”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。
随后,陶行知又掏出第二块糖果放到王友的手里,同样笑着说道:“这块糖也是奖励你的,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,你立即就住手了,这说明你很尊重我,我应该奖励你!”王友更惊疑了,眼睛睁得大大的,瞪视着手中的糖果。
接着,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块糖果,再次把它塞到了王友的手里,说:“我调查过了,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,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,欺负女生;你砸他们,说明你很正直善良,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,我应该奖励你啊!”
捏着手中的三块糖果,王友感动极了,他流着眼泪后悔地说道:“陶……陶校长,你……你打我两下吧!我错了,我砸的不是坏人,而是自己的同学呀!同学再不对,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啊!……”
这时,陶行知满意地笑了,随即又掏出了第四块糖果递过去,说:“为你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,我再奖励给你一块糖果。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了,我的糖没了,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吧!”
说完,陶行知就走出了校长室,留在身后的是王友那感激的目光和敬佩的眼神!
尊重可以使人理智,也易使人悔过。尊重绝不等于纵容,它往往可以唤醒人的良知,常常可以产生无法估量的教育效应。
作为教师,我们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违纪学生,当我们面对这些犯错误的学生时,应首先考虑到对他们尊严的爱护,切不可动辄就穷追猛打,将他们逼上没有退路的绝境。
如果学生是在鞭打厉喝中“成才”,是在侮辱践踏中长大;那么,即使他不是“畸形”,心灵也会有所扭曲,其日后的人生也不知要走过多少弯路才能得以“矫正”!联想起近几年上演的一出出因教育方式不当而引发的校园悲剧,哪一幕不是与此有关?
学生是人,而且是一群需要我们帮助指导的年轻人,因此,我们应该耐心地从各方面帮助他们树立高尚的人生目标,矫正各种不良习惯,同时及时地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影响学习的困难,以促使他们学有所成、德才兼备。
而在这之中,尊重是最重要的教育元素——尊重学生的优点和特点,尊重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,尊重学生的行为方式和处事信条,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……尊重这些本身,就是在尊重我们自己人格和尊严,并以这种尊重深深影响着我们的学生们!
尊重是人类各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基本伦理理念或“最起码的道德共识”,是传统美德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,也是人类自身人格魅力的一种体现。
然而,在中国传统的认识中,尊重通常是对上的,如尊老爱幼、尊师爱生等。在人们的观念中,孩子往往是处在受保护、受教育之列的,却常常不会包括在受尊重的范围内,要求孩子得到承认和尊重的呼声很弱。
但事实上,孩子尽管依附于师长,但也有被人尊重的需要。一旦需要得以满足,就会有力量,就会前进,就能发展。从教育学讲,尊重也是教育的重要原则。因·此,尊重学生的人格、尊重学生的发展,应该是教育的基础,也是一个教师应有的人格品质。
上面讲述的四颗糖果的故事可以说是经典中的经典,凡是有人说到教育,有人谈到陶行知先生,这个故事都会成为最好的例证。有人说,陶先生懂得赏识的艺术,偶然的一次接触,就能从一个打架的学生身上发现四个优点;也有人说陶先生善于技巧地批评,能够让学生在一片赞扬声中明白自己的错误……
可以说,每一个说法都不无道理,也都很发人深省。但是,如果我们细细体察整个谈话的过程,就会发现,真正让小同学王友充分认识到错误的最重要的一点,就是陶行知先生对他的尊重。
面对犯错误的学生,陶先生“反其道而行”,没有批评,没有斥责,没有让学生先写一份检查,更没有找来其家长“共同教育”,他把自己摆在了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,赞扬了这位同学身上的每一个“闪光点”,充分体现了他对学生人格的尊重。
在整个谈话过程中,没有训斥和说教,让我们感受到的只是陶先生的平等、真诚和亲切,四块糖果也因此而显得如此珍贵而没有半点的虚伪和造作,而陶先生得理也让人的胸襟与风范更是让人感受到平和、亲切的人格魅力!
这就是所谓的“尊重的教育”,即以心灵赢得心灵,用人格塑造人格!与那些“疾风暴雨”似的教育方式相比,哪个更有效?答案不言而喻。
难怪陶行知先生提醒教师们要注意:“你的教鞭下有瓦特,你的冷眼中有牛顿,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。”尊重,是人格教育中的重要方式和特殊营养!
在美国,教师对学生说话的口气和方法,是特别讲究的。不但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话,而且有时还要蹲下来同学生对话,使学生感觉到老师在尊重他,并可避免学生有“低人一等”的感觉。
当学生做错事时的时候,美国教师也不得横加斥责,更不能当面斥责学生“不争气”、“笨蛋”、“没出息”,因为这会深深伤害学生的自尊心,教师这样做无异于是一种犯罪!
而在中国,我们对于学生的教育,已经习惯了采取“自上而下”的灌输和强迫方式,有时就缺乏对学生应有的尊重,忽视了受教育者的真实感受。
虽然每位教师都承认自己是爱学生的,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是为学生好。但这样的“好心”和“爱心”,的确常常会做出一些侵犯学生权利、损害学生尊严,甚至危害学生心理健康和生命成长的事情。
试想一下,在我们的身边,有多少善良的老师正在不知不觉,甚至“好心”地上演着“吃力不讨好”、“好心没好报”、“恨铁不成钢”等一幕幕教育的悲剧呢?
四年级的小华放学回家,心有余悸地告诉妈妈: “妈妈,今天老师检查我的作业时,我吓得直哆嗦!”
“为什么呢?”
“因为我们有的同学作业写的不对,老师就撕了很多同学的作业本,还撕了几个同学的书,我怕老师也会撕我的作业……”
望着孩子惊慌的小脸儿,妈妈的心里感到一阵悲哀。
看到这里,你是否也感受到一种悲哀?为什么有的老师的教育还停留在如此简单、粗暴的方式上?对犯错误的学生,除了训斥、罚站、撕书,难道就再也没有其他的方法了吗?
教育是爱的艺术,而尊重是爱的营养。睿智的爱,需要教师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,尊重学生权利,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,真正做到“一切为了学生”,要理解他们的追求,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。
而那种不顾学生感受的讲解、不容学生辩解的批评、剥夺学生权利的做法,甚至侵犯学生尊严的辱骂,则根本不能被称之为爱,而学生也不可能接受!因为这种爱已经失去了尊重的养分,只是一种自以为是的践踏!
教师培养和教育学生,一定要懂得尊重他们,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,承认他们是权利主体,有着独立的人格和尊严;承认他们有着自己的内心世界,绝对不能用我们成年人的方式去看待和处理。
任何人都是有面子的,也是爱面子的,青少年学生尤其如此,且他们爱面子来得更感性、更直接。所以,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,你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,保护学生的自尊,用你的人格魅力去感染他们!
尊重是进行教育的前提,而这种尊重本身,就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。
作为教师,你应该首先从尊重这个起点开始,努力为学生们创造一个愉快而自由发展的环境,为学生们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,让他们在你的人格魅力的感召下,学会尊重——尊重自己,同时也尊重他人!
所以,请放下你“绝对权威”的架子,俯下身来,听听学生们的心声吧!不要伤害他们的自尊,不要扼杀他们的自信!
请用尊重与鼓励做成一颗颗“糖果”,放在学生们的手中,让每一名学生都在你伟大人格的光环下茁壮成长,并放射出绚丽的光彩!
|
|
实验小学|绣湖中学|义乌义亭中学|义乌大成中学|义乌中学|义乌市树人中学|义乌辅导站 |义乌一对一|西祠胡同|Yiwu China|义乌政府网微信公众号|义乌热线|义乌稠州论坛|义乌婚庆|小马物流| 百度一下|百度|必应Bing|搜狗|百度百科
2011-2020 © 义乌家教,义乌一对一辅导 就到艾莫儿娇子教育, 义乌辅导站
网站备案/许可证号:浙ICP备19028985号
百度统计